区人民政府:
区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所作的《全区海水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近年来,区政府以渔业“双强”行动和打造“一条鱼”全产业链为抓手,稳步促进海水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渔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存在着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备、产业链配套基础薄弱等一系列难点和问题,需要着力破解,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产业支持力度,破除发展瓶颈。一是规范产业布局。严格按照《普陀区海上养殖区域规划布局》,科学规范养殖用海秩序,结合各海岛的海水养殖情况,确定最佳养殖品种和密度的组合比例。加快对普陀中街山列岛国家海洋公园生态保护红线内养殖项目开展可行性论证,为保护区内合理合规养殖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加大政策扶持。结合实际制定新一轮惠渔惠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养殖产业,助力养殖户融资,促进扩大再生产。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整合乡村振兴基金、渔业发展补助资金,探索把深远海养殖纳入财政补贴。探索建立海水养殖政策保险制度,先易后难,逐步扩大范围和险种,推进海水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扩大营销推广。加强营销体系建设,运用抖音、天猫等新媒体力量,通过产地直播、网上带货等方式,助推舟山大黄鱼、三疣梭子蟹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海产品走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世界。充分利用农渔博会、展销对接会等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提高普陀水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完善产业发展体系,拓宽养殖模式。一是加大科技兴养力度。坚定不移探索标准化养殖,通过引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养殖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推动养殖设施迭代升级。密切跟踪设施化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国内外最新深远海养殖技术,引导产业有序发展。二是构建种业体系。以舟山渔业育种育苗科创心中建设为契机,鼓励企业与浙江海洋大学、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市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提升育种技术水平。强化优质种质资源育种保种工作,持续开展水产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本土优质种质资源,加快优质亲本筛选和保存,增强种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人才引育和技术指导。通过培养引进、技术持股等手段,努力打造行业带头人、养殖企业家、科技人才和产业养(渔)民四支队伍,为现代化养殖提供人才支撑。加快实施新型职业渔民标准技能提升行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走进企业和养殖基地,传授养殖产业标准化知识,确保基层水产队伍“知识常新”。
(三)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深化品牌建设。一是构建产业联盟。健全“公司+养殖户”“合作社+养殖户”合作运营模式,完善股份分红、村集体租金、劳务收入等多元化增收途径,实现互利共赢。深入打造“一条鱼”全产业链,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水产养殖与渔业、餐饮业等产业的协同发展。二是形成品牌效应。充分利用舟山渔场、沈家门渔港的知名度,依托现有舟山地理标志,打造区域标志性“优特”海产品,推动普陀水产行业高质量发展。学习借鉴定海长白对虾、嵊泗厚壳贻贝等市内名优海产品在原产地保护、品牌推广方面的先进经验,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水产品牌效应。三是促进渔旅融合。树立现代农业产业理念,探索“养殖+旅游”发展模式,依托普陀传统特色捕捞产业,推动养殖、加工、流通、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以传统养殖场改造为依托,大力发展最美渔村、特色渔村、休闲渔业精品示范基地,打造具有渔文化特色的休闲渔业全产业链,开创海水养殖和海洋旅游双赢新局面。
以上审议意见请认真研究处理,并请区政府于六个月内向区人大常委会书面报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
舟山市普陀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4年11月29日
附件1:
建议区政府研究解决的问题清单
1.加快对普陀中街山列岛国家海洋公园生态保护红线内养殖项目开展可行性论证,为保护区内合理合规养殖提供政策依据。
2.充分用好部、省、市养殖补助政策,完善深远海养殖保险,逐步扩大范围和险种,降低水产养殖户经营风险。
3.学习借鉴定海长白对虾、嵊泗厚壳贻贝等市内名优海产品在原产地保护、品牌推广方面的先进经验,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水产品牌效应。
4.以舟山渔业育种育苗科创心中建设为契机,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提升育种技术水平。
5.在养殖尾水排放、围塘水体清淤上给予养殖户技术指导,通过修建排污井、沉淀过滤池等方式,对养殖尾水进行逐级净化,解决渔业提质增效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助推海水养殖绿色健康发展。
6.加强产业研究,密切跟踪设施化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国内外最新深远海养殖技术,全面布局深水网箱、围栏、智能化养殖平台、渔旅融合等多种海上养殖模式,着力打造“深蓝粮仓”。
7.加快实施新型职业渔民标准技能提升行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走进企业和养殖基地,传授养殖产业标准化知识,确保基层水产队伍“知识常新”。
附件2:
部分代表审议发言摘要
1.加强与餐饮、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谋划海水养殖到餐桌直供模式,让更多大黄鱼从海里“游”到百姓碗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水产养殖与渔业、餐饮业等产业协同发展。
2.依托国际海岛旅游大会、世界油商大会等重大展会平台加强普陀大黄鱼的宣传推广,不断提升普陀大黄鱼市场占有率。
3.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在苗种选育、饲料供应、水产精深加工等方面深化科技赋能,构建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4.培育壮大一批养殖领军企业,通过“头雁”领航带动“雁阵”齐飞,推动海水养殖产业行稳致远。
5.深度开发普陀大黄鱼品牌价值,把大黄鱼打造成普陀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附件3:
关于全区海水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2024年区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在分管副主任带领下,就全区海水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10月下旬,调研组专题听取了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关于全区海水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汇报,前往桃花镇、东极镇、登步管委会进行座谈交流并实地查看了部分养殖项目,了解全区海水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当前我区海水养殖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牢固树立大食物观理念,依托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向大海要食物,以渔业“双强”行动和打造“一条鱼”全产业链为抓手,稳步促进海水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渔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23年底,全区海水养殖面积约为2.14万亩,养殖产量达到4.85万吨,总产值接近8.6亿元。
分区域看,主要分布在六横(养殖大黄鱼、虾蟹类为主)、登步(养殖虾蟹类、贝类为主)、东极(养殖大黄鱼、贝类为主)和桃花(养殖大黄鱼、海带为主)等地。
(一)深化政策保障,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一是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将推动近岸与深远海养殖作为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普陀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普陀区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扶持政策》,引导支持传统滩涂养殖向重力式深水网箱、管桩围网、桁架类大型养殖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模式转变。二是拓展产业链增值服务。创新打造集渔需服务、金融服务、渔业贸易体系于一体的“普渔乐”渔业服务平台,为养殖户提供物资采购、授信融资、增产增收等一条龙服务,截至目前共入驻各类电商企业和线下门店53家。三是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出台《普陀区渔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大黄鱼规模化养殖企业给予资金补助;联合区财政局、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推出“助渔担保贷”,今年以来提供担保资金1790万元;发挥保险兜底作用,区级财政对渔业保险提供15%配套支持,本年度共8家养殖企业享受台风“格美”的保险赔款,为养殖户抵御自然风险撑起“保护伞”。
(二)聚焦技术革新,提升数字化支持水平。一是健全溯源体系。以大黄鱼数字化智能繁育为试点,通过采集生产加工、物流运输、消费等环节数据,实现大黄鱼“海里到碗里”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数字化,有效提升普陀水产品的公信力和竞争力。二是强化科技攻关。以浙江海洋大学、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市水产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骨干,研究优化养殖技术,大黄鱼本地越冬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大黄鱼增殖放流标准》《大黄鱼繁育技术规范》等国内行业领先的标志性技术与成果。三是加强技术服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构建“专家+渔技指导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条式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力促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服务全覆盖、立体式、精细化。2023年度共发布主推技术6项,建立渔业科技示范户30户,渔业助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
(三)聚焦项目牵引,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一是放大品牌效应。依托国际赛会、共富直播工坊等途径,持续放大“悬山海牧”养殖大黄鱼、“混水桃花岛大黄鱼”“施光品”黑山大黄鱼等普陀优质水产品品牌效应,成功上榜“味美浙江”地标美食,荣登全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单。二是探索多元养殖模式。大力实施“耕海牧渔”工程,全面布局深水网箱、围栏、智能化养殖平台、渔旅融合等多种海上养殖模式,着力打造“深蓝粮仓”。桃花岛乌石子大黄鱼渔旅融合养殖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规划用海958亩,即将开工建设;登步岛“渔光互补”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1000亩养殖塘),正开展渔业品种引进、技术推广等前期工作;六横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葫芦岛“垦荒一号”养殖网箱平台等项目建设正加快谋划中。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养殖环境持续承压。随着海洋开发向纵深发展,建设用海需求不断升温,导致水产养殖可养面积大量减少;同时海域使用权审批趋严,例如东极中街山周边海域、桃花塔湾景区内海域皆被认定为保护区,无法批准海域使用权证,部分养殖户处于无证养殖状态。二是养殖投资风险加剧。海水养殖存在投资金额大、受自然灾害风险高、养殖环境恶化等问题,在“看天吃饭”的背景下,养殖户面临着一旦受灾,损失惨重的风险。三是养殖效益有所下滑。随着饲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攀升以及行业无序竞争,养殖负担日益增加但收益呈下滑趋势,执法部门对养殖尾水超标排放、养殖水体清淤疏浚的监管日趋严格,部分养殖户缺乏投入积极性,限制了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备。一是养殖模式落后。各海岛的渔业养殖基础设施落后,投饵机、增氧机等渔业机械设备配备不齐全,大部分养殖设施未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水质在线监测、自动投饵、质量安全溯源等设施装备配备率不高。在养殖方式上以人工劳力的传统粗放型方式,现代化养殖水平不足。二是优质苗种缺乏。种苗品种选育与繁育没有立足本地基础,未能实现优质苗种本地供应,苗种供应严重依赖外地,质量安全难以掌控,不确定因素较大。三是产业人才短缺。大部分水产养殖户年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技能素养不高,养殖活动过度依赖传统传统经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年轻人从事养殖产业意愿不强,养殖从业人员日益减少,产业发展面临人才断层的困境。
(三)产业链配套基础薄弱。一是协同配合不足。养殖模式上以个体养殖户承包为主,呈分散式经营格局,生产规模化、组织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弱,具有规模性的龙头企业较少,相关部门对养殖产业支持力度不足,缺少联动机制,行业管理引导手段滞后。二是品牌培育不足。受养殖规模及品种所限,相关部门对品牌打造政策支撑不足,导致普陀海水养殖品牌化程度较低,难以吸引消费者,限制了消费市场的潜力释放。三是配套保险体系滞后。当前养殖企业的保险服务均由省渔业互保协会承担,存在险种少、保险覆盖面不足、赔偿金额较低等问题,区内保险公司因定损难、保费厘定复杂、风险损失较大等原因,基本未单独承保过水产养殖产品保险。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产业支持力度,破除发展瓶颈。一是规范产业布局。严格按照《普陀区海上养殖区域规划布局》,科学规范养殖用海秩序,结合各海岛的海水养殖情况,确定最佳养殖品种和密度的组合比例。加快对普陀中街山列岛国家海洋公园生态保护红线内养殖项目开展可行性论证,为保护区内合理合规养殖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加大政策扶持。结合实际制定新一轮惠渔惠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养殖产业,助力养殖户融资,促进扩大再生产。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整合乡村振兴基金、渔业发展补助资金,探索把深远海养殖纳入财政补贴。探索建立海水养殖政策保险制度,先易后难,逐步扩大范围和险种,推进海水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扩大营销推广。加强营销体系建设,运用抖音、天猫等新媒体力量,通过产地直播、网上带货等方式,助推舟山大黄鱼、三疣梭子蟹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海产品走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世界。充分利用农渔博会、展销对接会等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提高普陀水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完善产业发展体系,拓宽养殖模式。一是加大科技兴养力度。坚定不移探索标准化养殖,通过引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养殖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推动养殖设施迭代升级。密切跟踪设施化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国内外最新深远海养殖技术,引导产业有序发展。二是构建种业体系。以舟山渔业育种育苗科创心中建设为契机,鼓励企业与浙江海洋大学、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市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提升育种技术水平。强化优质种质资源育种保种工作,持续开展水产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本土优质种质资源,加快优质亲本筛选和保存,增强种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人才引育和技术指导。通过培养引进、技术持股等手段,努力打造行业带头人、养殖企业家、科技人才和产业养(渔)民四支队伍,为现代化养殖提供人才支撑。加快实施新型职业渔民标准技能提升行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走进企业和养殖基地,传授养殖产业标准化知识,确保基层水产队伍“知识常新”。
(三)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深化品牌建设。一是构建产业联盟。健全“公司+养殖户”“合作社+养殖户”合作运营模式,完善股份分红、村集体租金、劳务收入等多元化增收途径,实现互利共赢。深入打造“一条鱼”全产业链,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水产养殖与渔业、餐饮业等产业的协同发展。二是形成品牌效应。充分利用舟山渔场、沈家门渔港的知名度,依托现有舟山地理标志,打造区域标志性“优特”海产品,推动普陀水产行业高质量发展。学习借鉴定海长白对虾、嵊泗厚壳贻贝等市内名优海产品在原产地保护、品牌推广方面的先进经验,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水产品牌效应。三是促进渔旅融合。树立现代农业产业理念,探索“养殖+旅游”发展模式,依托普陀传统特色捕捞产业,推动养殖、加工、流通、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以传统养殖场改造为依托,大力发展最美渔村、特色渔村、休闲渔业精品示范基地,打造具有渔文化特色的休闲渔业全产业链,开创海水养殖和海洋旅游双赢新局面。
© CopyRight 201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普陀区人大常委会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07105号-1
主办:普陀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浙公网安备33090302000136号